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

美在河山大气磅礴新中国年山水画新貌 

来源: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3-19

无尽江山入画图李可染

从第一届全国美展国画作品稀少,几乎没有山水画和花鸟画,到第二届全国美展不仅国画数量大幅增加,还呈现出对山水画、花鸟画进行时代转换的新探索。这一时期的“新山水画”作品体现了时代对中国画变革的审美诉求,也使中国画的这种变革被赋予浓郁的时代色彩。

芙蓉国里尽朝晖傅抱石

新中国山水画就题材而论,最突出的成就便是表现祖国河山新貌。这种表现,带来山水画审美观的时代新变—由“静美”为主流,变为“动美”居主流;由萧疏清淡,变为雄伟浑厚。时代变了,审美标准也就变了,时代特点也就更加鲜明。新的审美境界和精神气象,推动中国山水画现代转型,成就了中国山水画的时代高峰。

变静美为动美
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,全国各地兴起通过写生表现祖国河山新貌的“新山水画”运动,积极推动中国画变革。在轰轰烈烈的写生运动中,以傅抱石为首的江苏省国画院将“新金陵画派”的影响进一步扩大;以石鲁、赵望云为代表的中国美协西安分会,发展出新中国美术史上影响深远的长安画派。他们引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山水画创作的潮流。通过写生,中国山水画实现了审美转向,改传统山水画的“静美”为“动美”,充满蓬勃生机,这正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欣欣向荣的时代气象。

傅抱石是典型代表。其《江山如此多娇》《西陵峡》《梅花山图》《华岳耸翠》等作品,都表现了祖国河山新貌。傅抱石年轻时见到的中国传统山水画,以“四王”末习为最,静和柔到了尽头,萎靡而缺少生气,但这却是当时中国山水画的正宗。傅抱石从非主流的石涛那里找到灵感,一改传统山水画静柔、静冷的特质,放笔直扫,猛刷横涂,如风旋水泻,若电闪雷鸣,飘逸,跃动,猛烈而激荡,生机勃勃。

无限风光在险峰傅抱石

转战陕北石鲁

当时,南京是中国山水画创作的重地,除傅抱石外,钱松喦、魏紫熙、宋文治、亚明等一大批山水画家,都怀有创作新山水画讴歌祖国河山新貌的艺术理想。1960年,傅抱石率以江苏省国画院画家为主的“江苏国画工作团”,进行了2.3万里路的写生创作,历6省10余市,并于1961年在北京举办了“山河新貌”画展。他们以各自的艺术实践,回答了传统中国画如何反映时代、反映生活这一诘问,实现了山水的情感转变和笔墨创新。画家们热烈讨论思想和笔墨的关系,最后由傅抱石撰写发表《思想变了,笔墨就不能不变》一文,在中国美术界产生巨大影响。

差不多同时期,陕西石鲁的中国画《转战陕北》,以大胆创新的笔墨、独到的构思立意在美术界引起强烈反响,引发美术界的“石鲁现象”。这幅美术经典虽然是革命题材,其主体部分却是山水。石鲁经过长期观察写生找到表现黄土高原的艺术语言,创作出中国绘画史上第一幅表现黄土高原的山水画,恢宏壮阔的气象同样显示出新中国山河的精神风貌。

从黄宾虹的浑厚华滋到傅抱石等人的跃动、激烈,代表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之前的山水画主流面貌。艺术家们的艺术风格不同,时代共性却很鲜明,既彰显中国画寄情自然、畅神山水的特质,又以充满生命张力的艺术风格一改山水画远离社会的审美传统,开启雄浑遒劲的新境界、新格局。

扬子江畔魏紫熙 宋文治

山岳颂钱松喦

大好河山钱松喦

西陵峡钱松喦

万山红遍李可染

为祖国寻找资源刘子久

化激越为雄强
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祖国的山山水水被艺术家赋予新的寓意,如李可染所说:“我们画山水画也就是为祖国河山树碑立传,这就是山水画的爱国主义之所在。”

如何为祖国河山树碑立传?李可染在《谈学山水画》中说:“绘画艺术要有意境,画画时首先作者自己要有充沛的感情,画祖国河山就要反映出对祖国河山无限的尊崇和热爱。要进入境界,感情要进去。”怀着对祖国河山的无限热爱,李可染将积墨法运用于井冈山、漓江山水、黄山烟云等创作之中,用墨反复积染,使画面厚重而雄浑。尤其是他创作的《万山红遍》,用墨勾勒渲染,其上积点朱砂,由淡至浓,加至十数遍,厚而实,浑而朴,古今中外,无有此种积染者。这是李可染的创举,凸显出祖国河山的雄浑气象和厚重的时代精神。

上一篇:新年寄语
下一篇:没有了